首页 易支付 正文

扫码支付英语演讲稿(微信小程序怎么样)

易支付 189

扫码支付英语演讲稿,微信小程序怎么样?

微信又出小游戏啦,确切来说是微信小程序小游戏!一年前曾有人提问:“微信之父----张小龙”小程序能开发小游戏吗?张小龙在发布会上直接否定:“现在不能!”短短的一句回答扼杀了无数游戏类小程序开发者的希望,时隔一年,微信重新推出小程序小游戏,这脆生生的打脸,老铁,请问这个巴掌响不响?

腾讯微信团队为何当初不先推出小游戏?而是在小程序不温不火的一年之后才重磅进军?一夜之间爆红整个朋友圈,小编通过各种资料分析揣摩了一下腾讯微信团队的心思:想象一下,如果微信一开始就放开游戏小程序的开发,微信平台势必被大量形色各异的小游戏所充斥着,很容易对当时正处于探索期间的微信团队造成失控的局面,并且也不符合腾讯“连接一切”的定位。

扫码支付英语演讲稿(微信小程序怎么样)

张小龙曾说一句话:“好产品要用完即走!”这是形容当初刚刚发布的小程序,但是由于分享机制的原因并没有让小程序火热起来,处于一个可有可无的状态。随着共享资源爆发,小程序也紧随其后,为用户打造“轻应用”的思想,让用户真正体验到一个“用完即走”工具类应用!

在2017年12月28日,微信通过旗下“维新派”、“微信公开课”等多个微信公众号宣布上线“小游戏”,同时在更新IOS 6.6.1版本后,APP开屏也变为指引用户试玩“跳一跳”的页面。部分用户的发现---游戏入口中也出现了坦克大战、保卫萝卜、爱消除乐园等更多小游戏。

其中最火热的当属“跳一跳”这个小游戏,朋友圈几乎被它霸屏。许多网友戏称“根本停不下来”,反正小编是从来没停下来过......

为何一款休闲益智的小游戏一夜之间爆红整个微信互联网,小编整理了几个点:最大的优势就是“入口”!用户通过一拉、一点、一按即可快速切入小程序!

其次小程序关联微信用户,在微信平台上拥有着大量的用户流量,通过这个基础增加一些趣味、休闲的小游戏入口,利用碎片化时间消遣、娱乐,排行积分系统增加了好友之间的互动性。如“跳一跳”小游戏简直跳的不亦乐乎。

一款简单的休闲小程序,首日的搜索量就达到了5亿,成功激活了微信9.78亿月活跃用户的1/2,并全面启动了小程序的开关!游戏本身可粘性很高,让整个生态活跃大大提升。而游戏的特性又自带了很强的传播、社交属性,很容易出爆款。“跳一跳”之所以这么火,因为它是带着80 、90年代一些回忆,没错,就是我们儿时玩的“跳房子”,根据这个原型而设计的。

从“跳一跳”的蹿升角度来看,微信小程序游戏生态的潜力巨大。一直以来,游戏都是最贴近变现的。游戏生态的繁荣会造就整个生态的繁荣,其次游戏的繁荣会向大量普通用户普及小程序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扩展小程序的使用场景,变相提升小程序的宣传力度!大家来看小编获取的一份数据,分析各类小程序的应用榜单:

12月小程序TOP100榜单:“跳一跳”高居榜首

本次12月份榜单较10-11月榜单新上榜34个小程序,而与半年前的Q2首份榜单对比来看,又有着巨大的变化,本月TOP100的小程序也在Q2榜单中出现过的只有35个,也就是对比半年前,有65%的小程序为新上榜。在这些新上榜的小程序中,分布领域最多的为游戏,其次为工具、生活服务、零售、娱乐等。

有14个小程序游戏进入榜单,其中休闲游戏最多

在游戏领域,12月共有14个小程序进入TOP100榜单,其中属休闲类的游戏最多,占据6个榜单,分别是3个棋牌类游戏、2个游戏工具和1个竞技类游戏等。

小程序游戏接口被微信释放出来,迅速成为小程序导流的利器,预测未来小程序游戏将逐步取代大部分APP和H5端的轻中度游戏!再加上推出后不久的新年假期,让小程序游戏迅速在微信几亿活跃用户中快速传播,小游戏将成为微信小程序最好的市场推广工具,占领应用市场的一定位置也是未尝不可!

腾讯宣布腾讯信用分正式上线?

千呼万唤,腾讯信用分终于可以实用了!

11月16日,全国首个地铁乘车码在广州正式上线试运行,乘客只需通过微信小程序中的“广州地铁乘车码”,将二维码靠近地铁站的闪客峰云闸机(橙色闸机),即可扫码入闸乘坐广州地铁。

广州用户乘坐完地铁,用乘车码支付成功后,可在下方广告条进入摩拜小程序,未注册新用户可以直接注册摩拜账号,实名认证后如果腾讯信用分高于630分即可成功申请摩拜免押金。

实际上,在去年3月份的时候,腾讯信用就已经到了内测阶段,并预计2个月后就可以上线。

然而想不到的是,腾讯终究还是让众多资深鹅粉等了很久。

到了今年8月初,腾讯信用分正式上线了。信用分不同还拥有不同的特权,在测试期间提出建议和问题还可以抽QB,100%获奖。

据悉,“腾讯信用分”是一个权威、专业的评分体系。其分数是基于你的微信与QQ互联网数据,通过“履约、安全、财富、消费、社交”五大维度,运用国际领先的大数据、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综合评估的结果。

腾讯信用分最低300分,最高850分,主要通过履约、安全、财富、消费、社交五大指数。腾讯信用共有7个星级,星级越高代表信用越好。根据用户在微信、手机 QQ 的消费行为、财付通账户是否实名认证、理财记录、信用卡有没有按时还款等等行为来评估你的信用星级。腾讯信用的评估标准正好和芝麻信用的行为偏好、履约能力、信用历史和身份特质这4个标准一一对应。

其实,社交数据是腾讯信用的巨大优势。

毕竟腾讯现在拥有8亿QQ账户、超过5亿的微信账户、超过3亿的支付用户以及游戏、视频等多种服务上聚集的用户群。毫不夸张地说,腾讯掌握了大量的、可靠的社交数据,甚至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追踪你几年来的交友变化、喜好变化。

现在看来,他相信信用分还是很有前景的。

不过,腾讯信用分前面还有一座大山——芝麻信用分。

芝麻信用,是蚂蚁金服旗下独立的第三方征信机构,通过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客观呈现个人的信用状况,已经在信用卡、消费金融、融资租赁、酒店、租房、出行、婚恋、分类信息、学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等上百个场景为用户、商户提供信用服务。来看看芝麻信用分的福利比较

下面针对楼主的提问,腾讯信用分好还是芝麻分好?今天小编就针对以上疑问展开分享一下

当然,芝麻信用分和腾讯信用分的相继渗透人们的生活也表明着个人征信市场成争夺热门。

目前,随着消费信贷的发展,个人征信越来越受重视,个人征信市场也成了各方机构的争夺热门。据平安证券的估计,中国个人征信市场规模将达千亿元。

最近,财新推出一则报道,央行已经决定由互金协会牵头成立个人信用信息平台,首批个人征信牌照试点的8家机构分别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由于没有具体的名称,外界暂且给他起个名字:信联。

按照公开的信息,信联成立的目的是把央行征信中心未能覆盖到的个人客户金融信用数据纳入,构建国家级的基础数据库,实现行业信息共享,以有效降低风险成本。

不过到目前为止,对这个消息,官方和业内机构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仅表示“不方便回复”,这引发了网友的积极想象。

讲真的,小编也认为个人信用分越发显得重要,会为你带来很多的便利。未来应该是“人无信不立,车无辕不行”信用社会,在个人信用的积分将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芝麻信用总经理胡滔曾表示,10年后中国的所有城市都将成为信用城市,在未来消灭支付的不会是一家支付公司,而是信用体系。

近日,在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分大火之后,腾讯终于赶在8月8日无现金日之前,悄然上线了腾讯信用分。不过目前,这一功能仅QQ超级会员可见。

从页面介绍来看,腾讯信用分根据履约、安全、财富、消费及社交五项成绩来综合判定持有者的信用分数,最低300分,最高850分。高信用值的用户可享受专属福利特权,能享受到好信用带来的金融特权和生活特权服务,金融特权包括现金借贷、银行办卡和消费分期等服务,外部合作商家包括微众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众安保险、浦发银行、招联金融等;生活特权包括信用出行、手机保修、车险免费分期等服务,外部合作商家包括托普思维手机延保以及刚开放的“摩拜免押金”。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15年央行就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但是今年4月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对外公布称,首批8家试点个人征信牌照的征信企业无一合格。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没有牌照,芝麻信用仍然一骑绝尘遥遥领先,由此可以猜测,在这个时候进行腾讯信用分公测,说明马化腾已经坐不住了。

曾经难产两年的腾讯信用如今被重启

尽管此前腾讯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微信支付和QQ钱包,但在个人征信方面却显得相当谨慎。虽然腾讯早在2015年初便位列央行首批个人征信牌照的试点单位,并且在当时,腾讯信用当时的负责人吴丹也表示腾讯信用已经开始内测,或将在几个月内正式上线。但是,两年过去了,现在才看到腾讯信用分的庐山真面目。

之所以腾讯信用如此低调,传言和马化腾有关,马化腾曾认为:“这样的产品,不就是买卖个人数据吗?”随后便以“保护用户隐私”为由,要求产品停止开发。

不过,现在马化腾的看法似乎已经有所改变。在去年的腾讯“云+未来”峰会上,他在演讲中就提到了“腾讯会把每一个用户的信用长期记录下来”,为的是保障合作伙伴的权益。

这次腾讯突然启动了信用分,很有可能是腾讯认为自己的数据已经达到了市场化使用的地步了,也就是采集的信息足够判断一个人的信用情况了。至于后续效果如何,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腾讯信用看重社交数据,芝麻信用看重电商和及支付宝数据

虽然腾讯信用现在只是公测,但猜测投入使用的时间应该不会很远。作为一辈子的“好基友”,腾讯信用免不了要拿出来和芝麻信用做一番比较。

从评估维度看,两者都有五个评估维度,芝麻信用的个人信用评价维度有5个,分别是个人身份特质、行为偏好,履约能力、人脉关系、信用历史;腾讯信用的个人信用评价维度也是五个,分别是履约、安全、财富、消费以及社交。其中芝麻信用的核心数据是它的电商数据和及支付宝数据,腾讯信用的基础则是社交数据,以后应该也会包括游戏数据。也就是说,你个人社交账户的基本信息、社交行为是否健康、个人在朋友圈的影响力以及好友的信用情况等将影响你的信用。

两者的应用场景也都类似,都有消费金融,都集中在借贷和车方面。

不同点在于目前腾讯信用进队QQ超级会员开放,微信没有入口,支付宝则对所有用户开放。同时取值空间也不同,芝麻信用分的取之空间更宽。另外,腾讯信用分看重资产情况,而芝麻信用分看重信用历史。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腾讯内部的个人信贷产品较少,并且历史较短,仅有并不向所有腾讯用户开放的微粒贷一个,而蚂蚁金服体系内有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等产品,所以后者掌握了更多用户信用历史信息。

巨头之争,不一定有胜负

虽然目前腾讯信用分支队QQ会员开放,但一旦其扩大适用人群,必将是芝麻信用的头号对手。毕竟除了央行征信,理论上,真正能够与阿里巴巴芝麻征信匹敌的,也许就只有腾讯征信了。数据方面,央行征信系统收录自然人已超过8.8亿,芝麻信用(支付宝)的收录人数大约为4.5亿。腾讯方面,微信的月活跃用户达8.89亿,QQ月活跃用户8.61亿,两者去重后超过8亿不成问题。不过腾讯信用在市场占有率和应用场景方面的落后,也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此前国务院印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指出,中国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社会信用体系。政府高层重视,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整个社会对建设信用体系的热情高涨,民间的诚信意识越来越强,征信这个行业必将会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是征信的特质决定了这是一个注定不会有太多玩家的行业。同时,数据孤岛也严重制约着征信事业的发展。每家都各有所长,但是每家都有不足之处。今年4月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所说的首批8家试点个人征信牌照的征信企业无一合格,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因此,多家试点机构联合相关企业打算效仿第三方支付的“网联”模式,发起成立“信联”。不过,“信联”不能是简单的股东间的征信信息的共享,而是市场化的共享,打造具备普及性的共享数据信息系统。

所以,在征信方面,巨头之间重要的不是竞争,而是合作。

手机可以投屏到电脑吗?

除了用软件,还可以用视频转换器,一样可以将手机内容投屏到电脑、电视、投影仪等设备上。

比如我这几天刚拿到手的绿联USB转HDMI视频转换器,就能把手机上的内容投射到电视、投影仪等大屏设备上,享受大屏带来的体验。

绿联这款视频转换器共有三个接口,一个HDMI接口连接输出设备,一个USB公头用来连接电源供电,另一个USB母头负责连接手机的充电数据线,这意味着它可以连接任意一款手机。

线材看起来相当结实,耐磨损,接口处采用铝合金外壳设计,能把产生的热量迅速导出以达到散热的目的;而且采用这种材质的外壳,触摸起来也比较舒适。

好,简单介绍外观之后,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使用的。

首先提醒一下,在使用之前记得用USB公头连接电源,不然做什么都是枉费的。

接下来用HMDI接口连接电视机,再用充电数据线分别连接起手机和USB母头后,连接工作到此就完美结束了,是不是很简单?

到这里需要分两种情况,如果你使用的是安卓手机,投屏设备上会显示需要你扫码安装一款叫EZCast的投屏软件,你也可以在各种手机应用商店上搜索下载;

成功打开这款投屏软件后,它会自动提示你开启USB调试功能,再根据提示打开USB网络共享功能;这两个开关你自己在手机设置里打开也可以,效果一样。

然后就可以等待连接成功了,如果失败,可以拔掉数据线重新接上或者重启手机。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你连接的是iPhone,那就更简单了,不需要下载EZCast软件,就能直接将iPhone上的内容投屏到电视机上了。

好了,这就是连接成功的样子,是不是很赞呢~

接下来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玩耍了,比如看电影、玩游戏、排练演示文档、和家人欣赏照片,享受大屏乐趣。

也许是绿联这款USB转HDMI视频转换器内置了高性能AM8252B主控芯片,以及采用多重抗信号干扰和减损的线材,播放视频的时候完美没有卡顿现象,清晰度也很高,说明质量还是杠杠的。

如果你想要体验一把大屏玩手机的乐趣,绿联这款视频转换器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是我们还需要Office吗?

这一次终于轮到 office 霸屏了。

微软宣布在 Microsoft 365 中全面植入GPT-4。

这意味着我们高频的文档工作方式将发生改变,

一键生成 PPT,想想嘴角都会上扬吧。

于是 P 圈也炸了,

AI 创作时代,围绕 PPT 的产业生态圈还会有未来吗?

1/ PPT两次智能化功能升级

我们长期诟病 PPT,是因为对于一个非设计专业的职场人士而言,从空白文档开始创建是多么痛的一件事!

更何况还有冗长的文案,复杂的数据图表,清晰度不够的图片要处理...

其实微软尝试过做智能化设计的改变,共两次。

1.1/ 插入菜单下的 SmartArt 用过吗?

Office 2007 开始,微软就引入 SmartArt 功能:

要知道在当时能通过添加数量自动对齐排版是多么方便的一件事,尤其是做环形,或组织结构图(至少不用一根根的连线了吧)。

但对于新手来说,会直接被默认的样式吓到:

在最新 office 版本中,依然还能见到 SmartArt 菜单。这或许已经成为一代人在 office 中的印记了,无论我们在这个“Smart”基础上做了多少更复杂更耗时的二次编辑,都会觉得,“嗯,这就是 PPT。”

1.2/ 突然跳出的“设计器”(Designer)

2015 年 11 月,微软发布了名为"Designer"的新功能(早期中文叫“设计创意”现在改名为“设计器”),能够分析用户输入的文本和图片等素材,并自动为用户提供多种演示文稿布局设计排版。

你可能突然发现在 PPT 页面放一些简单的图片文字时,右侧边栏会主动跳出一些排版示意:

简单的图文混排效果还不错,图片处理和对齐排版一次就搞定了。

稍微复杂点的逻辑和图形就提示“很抱歉”了。

微软官方博客上写着:“2019 年 4 月,设计器自推出以来所创建的幻灯片已有 10 亿张,达到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很遗憾,除了几次尝试外,我没有给这个里程碑贡献任何数据...

从 office 03 版本到现在的 Microsoft 365,你会觉得PPT中最好用的官方升级居然是智能参考线。

而做 PPT,依然是个苦逼的活,一点没变。

2/ Microsoft 365 Copilot

09 年,我开始讲授 PPT 设计相关的课程,一天大概会讲 6-7 个小时,就两个主题:提升设计的效率,提高呈现的专业性。

有时也会调侃:期待某天,我们打开凌乱的 PPT,说一声"优化"就能自动设计了。

这天是要到来了吗?

在 ChatGPT 大火之后,微软宣布将生成式 AI 集成到 Microsoft 365 Copilot 版本中(Office 现已更名为 Microsoft 365),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使用自然语言来描述 PPT 的内容和设计要求,Copilot 将自动生成具有相应设计和布局的幻灯片。

“一键生成 PPT ”终于占据了各大媒体头条。

这次真的不一样了,生成式 AI 的应用不是一个简单的智能化功能,这是被定义在第四次工业革命里的一个里程碑。

眼下我们因为苦逼太久,所以依然会聚焦在:

“哇,以后做 PPT 不用加班了。”

然后呢,

当我们适应了 AI,寻求精准答案和分析决策变得简单时,我们还用做 PPT 吗?

3/ 对PPT用户的改变

上一段扯远了,请忽略最后一句。

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还是会按照既往的习惯去编辑 PPT。

3.1/ 对于低频PPT使用者会更友好

要感谢这个默认页面,让所有人都养成了做 PPT 找模板的习惯。所以在某些关键词上,我们似乎永远也争不过那些卖 49 元终生会员的 PPT 模板站。

如果你不经常做 PPT,找个模板改改文字当然是最简单的办法,但也可能会带来大量的二次编辑工作。于是又求助于度娘:怎样更改 PPT 背景颜色?...

而在 Microsoft 365 Copilot 版本的演示中,我们通过自然语言对话,可以将内容一键生成设计。

即使你没有内容,AI 也可以辅助生成大纲,给出文案建议,创造图片素材。整个过程中,你可能都不用学习 PPT 的编辑操作。

3.2/ 是时候该清理硬盘了

经常做 PPT,我们都是职业“收图人”。

图标,字体,图片,音视频等基础素材一定会被妥妥地安排在一个素材文件夹中。

模板更不用说了,只要下载到硬盘的,都是无限使用的免费资产。

我们会追求素材的数量级要够多,但却容易忽略筛选的时间成本。

一旦 AI 介入能够在操作界面合成素材,并且直接插入 PPT,那还需要硬盘上的图库吗?

3.3/ 内容与形式的表里分离

PPT 里其实一直藏着皮肤的概念,但大部分人不了解什么是 PPT 主题,也很少有人去点击“大纲视图”。可惜了微软定义的内容+形式的设计规则,一直都是静悄悄地窝在官方帮助里。

现实中,大家都是默契地复制粘贴+编辑排版,一页又一页,改个标题的字号都要任劳任怨地 30 页走一遍,更别提什么统一的风格样式了。

而 Microsoft 365 Copilot 版本中,AI 加持下,形式和内容的组合与切换变得更简单。

只要能够描述,选择风格和改变设计形式都不是问题。

所以,文字内容是“里”,设计形式是“表”。

两者都可以 AI 生成,且灵活组合匹配,风格统一。相信微软这次不再像之前的设计器(Designer)一样,只改变单页了。

4/ 对PPT行业的影响生成式 AI 实现创造性功能,所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对很多行业造成影响和改变是必然的。

对于围绕 PPT 的生态行业来说,Microsoft 365 Copilot 的推出也将会带来一系列变化。

4.1/ 用户可以不需要专业的 PPT 技能

当一件事变得简单,就很少有人去写攻略和教程了。

AI 的应用能够提高 PPT 制作的效率和质量,使用户能够更快速、更方便地制作高质量的 PPT。这项技术可能会减少 PPT 设计人员的需求,因为绝大部分用户不再需要具备专业的设计技能,Copilot 将自动完成这些任务。

普及性的PPT课程:

培训需求可能会大量减少,比如标题里打上“小白PPT”的知识产品。功能菜单已经不再重要,以操作考核为主的证书也会失去价值。简历中写一句“精通office”,效果就像“我会扫码支付”一样。

但只要有 AI 应用和内容,就算与时俱进了。公司企业里更关注如何提升 PPT 的设计生产力,以及专业性。

酷炫的设计技巧:

用户会越来越习惯使用 AI 来创建 PPT, 生产力的提升会让我们把需求重新拉回到 PPT 的原始职能上:有效的信息展示传递。PPT 就该做 PPT 的事,为什么要拿来当 AE 或 PS 用呢?

很多人崇拜 PPT 动画大神,羡慕那些用 PPT 做成 MG 的动画效果。

早期我们也追过,以动画窗格中的数量过百为傲。

后来微软在【切换】动画里更新了“平滑”,这是 Keynote 才有的“神奇移动”效果。做个前后页的创意动效一下子变得简单很多。

案例来自:愚人说P/愚人

案例来自:黑白间设计/老黑

那些用 PPT 来炫技的课程从来不是职场应用的刚需,但对用户是有吸引力的,至少是培养兴趣,改变对 PPT 枯燥乏味的看法。

但以后就不好说了,有了 AI 的设计加持,如果生成的 PPT 看上去都还不错,相当于一个中等设计师的水平了,还能自动生成演讲辅助的动画。做 PPT 都面带微笑了,还学那些快闪效果,立体渐变干嘛呢~

P 圈课程大佬秋叶大叔早在 21 年就开始做 AI 职场加速器的课了,三个月前开始转型,现在高校一路卖 AI 训练营,销售火爆,就是明显的信号。

4.2/ PPT模板需求的萎缩

做 PPT 找模板,已经成为习惯了。

但模板能匹配到 50% 的需求就已经不错了,大部分时间可能还要改改改!

所以 iSlide 里其实是把模板拆开的:

主题是皮肤,图示图表是内容页,图标、图片、插图都可以在内容页上灵活替换,以此来组合一个契合度更高的模板。

这点确实迎合了职场用户,因为大部分公司都有官方的主题模板,插入的内容页模板能够直接适应公司主题模板的配色和字体,当然会减少很多的编辑工作量。

我们之前讲过,Microsoft 365 Copilot 对于低频 PPT 使用者会更友好。

如果是临时要做个商业计划书,或者毕业答辩,AI 可以帮你实现完整的内容和设计,还可以切换不同的风格,所有操作都可以在 PPT 界面下完成,那你还会打开浏览器在这些模板网站上一屏一屏地筛选看不清文案内容的模板吗?

所以,生成式 AI 可能直接可以替换掉这些场景模板,因为有样本可循。焦点不在于 AI 与设计师的 PK,而是对用户而言,谁更匹配,更高效。

4.3/ 初级设计需求逐渐被 AI 替代

PS 时代,抠图业务很火,的确是个技术活。

当线上抠图工具开始流行起来时,淘宝上的抠图已经低到了 1 元钱...

PPT 设计的业务其实也很火,我们可能一直低估了初级设计的需求。

但这种散单需求可能会逐渐减少,底层设计业务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无论是微软还是 WPS 都在把办公软件推向越来越高的智能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除了 AI 之外,一定还会有设计的加持。

头部 PPT 设计依然地位不可动摇,个性化的高端定制需求会长期存在。像锐普,AbleSlide 国内顶级的 PPT 团队,很早之前就开始结合 AE,3D 动画等,也非常善于利用 AI 工具创新设计,这些团队都是经历了 N 年的积累和沉淀。

但对于小团队想走同样的路,破局可能还是蛮难的,不如尝试做特定用户群体需求,比如一堂课几万的培训师课件?

5/ iSlide还能做什么?

其实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如此强大的 “一键生成 PPT ”什么时候能用上。

但这里还想说一个另外的现实:

AI 什么时候能够帮我们修改 PPT。

职场中的很多 PPT 会被复用,我们总会拿现成的文档或者页面来拼装一个新的 PPT,然后改文本,调对齐,换颜色...

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相对比较复杂,可能还有二层,或者三层重点需要表达。

AI 一定可以做到识别内容,帮我们分析梳理逻辑,再进行设计优化排版,但这是一个过程,在 Microsoft 365 Copilot 正式用上之前,我们依然会面对很多 PPT,继续用习惯的方式编辑修改。

5.1/ 专注非场景化PPT

场景化的 PPT 如商业计划书,毕业答辩,年终总结等都可以通过 AI 智能化生成内容和设计。

但是职场中的很多 PPT,包括咨询公司投行这些专业的数据报告,内容逻辑复杂,专业性要求更高,

iSlide 依然会通过更多灵活的设计辅助功能,和素材匹配,帮助职场人更高效地输出 PPT 设计,并作出优化改变。

我们会聚焦在那些看起来内容多,逻辑复杂的 PPT。所以如果你是一个高频的 PPT 使用者,iSlide 将依然是你得心应手的设计助手。

5.2/ 提供企业PPT应用解决方案

很多公司可能并没有做好生成式 AI 到来的准备。

打开公司的 PPT 模板,在【开始】菜单下找到【版式】看看下面有多乱。

模板作为一个公司 PPT 设计的标准,只有符合微软定义的规范了,AI 才会在模板基础上自适应色彩,版式和风格样式。

但很遗憾,大部分公司的模板可能只有个“封面”吧。

近乎所有公司都想在商务演示中建立一个专业的印象,甚至对标 500 强的 PPT,此外还有模板的版本管理,场景应用,统一素材的共享与更新维护,以及资源正版化等等,即想要提升 PPT 设计生产力,有希望内外呈现专业。

iSlide 会长期作为一家综合性的企业 PPT 应用服务商,整合工具,资源和培训三大服务板块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后续的生成式 AI 建立应用基础。

5.3/ 与大厂协作,提供AI设计加持

三大文档里,PPT 是最讲颜值的。

所以每次培训时,我都在强调咱们不是在做一个传统的图文排版,而是信息设计。

既然是设计,也就一定会牵扯到色彩,布局,版式,图文处理等等,直白点说,就是在逻辑呈现清楚的同时还要能够“好看”。

iSlide 本质上还是一个设计团队在驱动的产品,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同 WPS,腾讯文档,永中 office 等大厂保持合作。去年开始我们与微软中国 officeplus 团队建立合作关系,为 PPT 的 AI 智能化应用提供设计支持。希望 iSlide 能够联合大厂的力量,让“屁屁踢”再简单一点。

相信这一天,很快就要来了!

最近 iSlide 将联合微软官方推出重大活动,敬请关注~

iSlide是一款基于PPT的插件工具

包含38个设计辅助功能,8大在线资源库超30万专业PPT模板/素材

更多PPT模板、技巧、课程,欢迎来iSlide官网了解:https://www.islide.cc/

现在下载并安装插件,注册登录即送7天免费试用会员哦~

下载地址:https://www.islide.cc/download

2018有什么值得期待的?

距离 5 月 9 号凌晨越来越近,今年的 Google I/O 大会也近在咫尺。从年初媒体不时报道的新一代操作系统 Fuchsia 到 3 月 9 号 第一个 Android P 开发者预览版 放出再到 Gmail 换脸、Google Tasks 独立应用推陈出新,目前 Google 已经摆上桌的这些「饭前甜点」虽说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但至少从数量上来说,今年的 I/O 大会势必又将会是一场 Android 用户和谷粉们的「盛宴」。

Google I/O 2018 将于北京时间 5 月 9 日凌晨 1:30 正式开始,如果你打算和派小队一起熬夜看直播,下面提到的这几大看点请一定不要错过。

Android P DP2

一年一个版本号的 Android,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每届 I/O 大会必不可少的主角之一。

在此前放出的第一个开发者版本 DP1 中,Android P 已经为我们奉上了全新的界面设计风格、灵动的过渡动画和蓝牙连接优化、多摄像头 API、异形「刘海」屏支持等诸多功能改进和全新特性,如果你还没尝鲜过 DP1,不妨回顾一下派小队之前的 具透。

Android P 更新时间线

根据计划,5 月 9 日凌晨的 Keynote 上 Google 还将介绍更多与 Android P 相关的细节同时放出第二个开发者预览版本(DP2)。而从近段时间媒体曝光的各类素材来看,Android P 似乎远非我们在此前的 DP1 上所看到和感受到的那么简单。

上月,在一篇介绍「私网 DNS」功能的博文中,Google 粗心放出了一张并非 DP1 版本的 Android P 屏幕截图,从截图中不难看出,Android P 至少已经在测试新的屏幕导航按键了。

疑似「全面屏手势」设计

新的屏幕按键采用了一个与 iPhone X 导航区域外观相似但尺寸更小的白色按钮替代原先的 HOME 和多任务按键,返回按键依然保留在左侧。虽然这样的外观让很多媒体猜测 Google 将为 Android P 带来当下部分厂商已经做或正在做的「全面屏」手势功能,但派小队依然对此持保守观望的态度——毕竟截图里屏幕按键依然占据着底部宝贵的屏幕空间,这样的设计还称不上「全面屏手势」吧?

结合最近 Chrome Canary 中出现的横向卡片堆叠式标签页设计,外媒 9to5Google 更是认为 Android P 将对屏幕按键和多任务界面进行大改,他们还做了这样一组颇为逼真的概念设计图:

多任务界面设计或许也会随着操作方式的变化迎来革新

当然,除了这个疑似「全面屏手势」设计,XDA 还在已经放出的 DP1 镜像文件和 Google 官方的提交信息(commits)中挖到了更多猛料,包括 蓝牙助听器支持、Doze 壁纸、Vulkan API 1.1 等等,这些新特性都有可能会在接下来的 Android P 开发者预览版本中出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Material Design 2

在正式的名称没有得到 Google 的统一确认前,我们姑且叫它 Material Design 2 好了。

自 2014 年随 Android 5.0 Lollipop 面世以来,Material Design 作为一个设计规范已经存在了 4 年,其影响也早已跳出了 Android 手机和 Android 应用的范围,在一些桌面端应用(比如 Chrome)乃至 iOS 应用中,我们都能看到 Material Design 的影子。

但就在这 4 年间,移动设备发展日新月异,软硬件生态环境也早已今非昔比,就连 Google 自家应用都在设计规范上频频「犯规」,以致于他们不得不对 Material Design 设计规范进行调整。

2018 年,是时候对 Material Design 进行一次全面革新了。

今年 2 月,XDA 在 Chromium 中发现了一条名为「the new google material design 2 standard 」的提交信息,尽管这条 commit 随后不再公开,相关提交内容也被证实其实是 Google 在为今年 9 月 2日即将到来的 Chrome 十周年更新做准备而并非真正的 Material Design 2。

3 月份放出的 Android P DP1 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上面的猜想,在首个开发者预览版当中,Google 就向我们展示了更加活泼、大胆的色彩应用,更加灵敏、自然的动效反馈和更多的圆角。类似的设计风格我们随后在桌面端的 Chrome Canary、手机版 Chrome Beta 以及最近推出的 Google Tasks 和新版 Gmail 客户端中也能看到。

Google Tasks 应用里有很多新的设计元素

而从 Google I/O 官方日程来看,除了自身规范的更新和演进,Material Design 还将进一步与 Google 今年在世界移动大会推出的移动 UI 开发框架 Flutter 深度整合以实现更好的跨平台适用性。

Wear OS

和 Material Design 一样需要更新的还有 Google 的智能穿戴系统 Android Wear。

借着「平易近人」的天生特质,Android Wear 曾一度在高端奢侈和时尚极客市场中左右逢源。但随着各方逐渐回归理性,智能手表厂商也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洗牌,目前缓慢增长中的智能手表市场已然是 Apple Watch 和 Fitbit 两家独大的局面——而这两家都与 Google 无关。

因而在今年 3 月中旬,Google 正式将 Android Wear 更名为 Wear OS 并在随后想用户推送了更新,除了改名,更新内容还包括 Google Assistant 智能推荐、上下文语义理解和智能家居控制。

从命名的变更中我们似乎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毕竟连 Wear OS 产品总监 Dennis Troper 自己都说,以往使用 Android Wear 的人有三分之一都是苹果用户。

在这样的前提下,将智能平台独立出来或许也意味着搭载 Wear OS 手表终于能够与 Google Home、Chrome Book 甚至 Google Pixel 等设备「肩并肩」,成为一款 Powered by Google 的可穿戴硬件产品而不是 Powered by Android 的 Android 系统衍生产品。

Google Assistant

对以「AI First」为口号的 Google 来说,Google Assistant 也许是他们除了 Android 以外最大的那块「心头肉」——正是这款在很多人看来进能与隔壁亚马逊的 Alexa 分庭抗礼,退能「拳打 Siri,脚踢 Cortana」的智能语音助手,串起了 Google 进军硬件市场后推出的全部 Google Home 系列硬件产品。

但很多人不知道或者说还没有查觉到的是,Google Assistant 其实已经在短时间内拿下了不小的硬件格局,尤其在智能家居领域。

Google 智能家居生态总监 Michele Turner 在今年 3 月初发布的一篇博文中就指出,Google Assistant 目前已经覆盖了 5000 多种智能家居设备,从罗技 Harmony 智能遥控器到 Nest Hello 智能门铃再到 August 的智能门锁,Google Assistant 在短短三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实现了对智能家居市场的全面辐射(1 月智能家居设备覆盖量仅为 1500 种)。

本次 I/O 大会上,我们势必会看到 Google Assistant 的进一步「扩张」。此前,Google 已经赶在 MWC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前夕公布了今年的 Google Assistant 计划,即年底前支持 30 种语言,覆盖 95% 符合条件的 Android 设备,并全面支持例程(Routines)和基于位置的提醒(Location-based reminders)功能。

但这里所说的「符合条件的设备」究竟会包含中文 Android 设备吗?派小队私以为,还是有点悬。

Google Lens

从去年 I/O 大会发布到 Pixel 2 独占再到借 Google Photos 登陆各大 Android 设备和 iOS 设备,结合了自家图像识别成果的 Google Lens 所得到的市场反馈一直不温不火。

一方面,只能在 Google Photos 里用来识别照片内容的 Google Lens 使用场景和吸引力都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即便以 Google Assistant 为载体实现了相机取景识别,Google Lens 在识别准确度和识别能力上都还有所欠缺。

好在 Google 的「好队友」LG 提前告诉我们说:Google Lens 就要更新啦。

本月初,LG G7 ThinQ 面世的同时,LG 也发布了一篇官方 媒体文档 来对这台新机的众多特性进行介绍。而就在 G7 ThinQ 的 AI 物理按键部分 LG 提到,G7 ThinQ 将成为「首批用上 Google Lens 新功能的手机之一」,用户只需快速连续轻按两下手机侧面的 AI 物理按键,即可快速打开 Google Lens 进行取景。

除了这个快速调用 Google Lens 的按键操作,LG 并未透露更多细节,Google Lens 能否借 AI 和计算机视觉成为 Google Assistant 之外的又一大「神器」,明天凌晨 I/O 大会应该就能见分晓了。

RCS Chat

同样是七八千的预算,在 Android 阵营里我们可以买到相机媲美卡片机的拍照利器、性能强大到几乎不会「杀后台」的「旗舰杀手」或是工业设计向来不落俗套的颜值标杆……

但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在 Android 平台上,我们永远买不到 iMessage 那样的即时通信体验。尽管 Google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曾推出过多款即时通信应用来弥补这个短板,但这些应用无一例外都最终走向了消亡(比如只 火了半个月 的 Allo)。

对部分 iOS 用户而言,系统自带的 iMessage 是一项颇具粘性的功能,而 Android 用户则只能从第三方应用那里另寻出路。

Android 8.0 开始,Google 希望借 Project Treble 来终结 Android 操作系统的碎片化问题,而今年,他们也想通过类似的途径来解决 Android 原生即时通信应用的「碎片化」。而与此前屡败屡战、不断「另起炉灶」的做法不同,Google 这一次想借全球运营商的力量,推出一项名为 Chat 的融合通信服务。

据外媒 The Verge 的 独家报道,Chat 将直接取代 Android 设备上现有的 SMS 应用,让用户获得类似 iMessage 的信息收发体验,在网络条件允许时,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移动数据发送富媒体消息。

也许是为了避免 Chat 走向与自家的 Allo 或 Spaces 类似的命运,Google 这次还专门请来了 Anil Sabharwal 来负责 Chat 项目,Anil Sabharwal 就是那个将照片备份的创意从 Google+ 中拿出来并单独打造成 Google Photos 的人,而 Google Photos 现在已经成为了 Google 最为成功的几大软件服务之一。

支持 RCS 通用配置标准的厂商和运营商名单

从 GSMA 的统计数据来看,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 55 家电信运营商、11 家 OEM 厂商和两大操作系统开发商(Google 和微软)加入了对 RCS 融合通信通用配置的支持,Google 这边,Anil Sabharwal 着手 Chat 项目也已半年。Chat 最终会是怎样一款产品?明天凌晨的 I/O 大会上我们或许能了解到更多最新动态。

除此之外……

当然,作为 Google 和全体「谷粉」们的年度盛事,本届 I/O 的精彩远非以上所述六大看点可以概括。

Reddit 网友曝光的 YouTube Remix 截图,已得到 Google 官方确认

在此前的消息中,我们还看到了整合 Google Play Music 和 YouTube Music 特性的流媒体服务 YoTube Remix,即将上线的 Fushcia 测试版,正式推出的全新「.app」域名等等消息,如果你害怕错过要点或没时间看直播,本次我们也将和往年一样第一时间为大家整理 Keynote 内容回顾,敬请留意。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code.1000jiyun.com/yizhifu/780.html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扫码二维码